郭萍:当代美国儒学出现了很多新的理论形态,甚至形成了不同的儒学派别,如哈佛学派、夏威夷儒学、波士顿儒学等等。
因此,诠释不是主体、存在者的事情,而是存在的事情,即生活的事情。那么,这样的前主体性诠释为什么可称之为中国的诠释学呢?首先,它基于对哲学诠释学那样的西方的诠释学的批判。
而前主体性概念又隶属于一个最广阔的概念——前存在者(pre-being),因为主体是一种存在者,即主体性存在者(subjective being)。那么,对于这个新的主体性来说,阅读就是一种前主体性的活动。因此,海德格尔才会严格区分生存与存在。这里的存在、生活是说的前存在者、前主体性的事情。生活儒学旨在揭示所有一切存在者(包括形而上的存在者、形而下的存在者)的本源即存在,亦即生活。
这里提到的注生我经出自拙文《注生我经:论文本的理解与解释的生活渊源》,那是笔者首次系统地论述儒家的诠释学,其特点是干脆绕开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直接谈中国的诠释学。这种注释活动乃是生活的一种显现方式。但另一方面人类对根身的自觉正是意识心所的核心现象,故从意识经验的立场来看,根身可以说起于意识。
中西性两偏,仁材需幷建。尽管如此,如果把唐先生划归到所谓的新道家又似乎简单化了,其实他对儒道是延续了传统的儒道互补进行新的整合,并以此作为追求与道冥合或天人合德精神境界的基本途径。天地之性就是我(人)之本性,天地间阴阳之气即形成我(人)之形体,天人本一体。这些都是立足于场有哲学对《周易》经传的现代诠释。
当然,应该看到,仍然有一些学者,他们对中国文化怀着温情和敬意,同情地理解,以其远见卓识,深刻体察,坚守中国文化的基本义理,坚持阐扬中国文化主体精神,通过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现代新儒家中就有这样的大师级人物。无心之感,其实是一种身心相融、物我两忘,人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状况。
唐先生认为《周易》保存了大量泰古哲学的内容,人类最原始,最素朴的哲学语言乃是纯粹依形躯而起念的哲学语言。道身是人承受和承担其意义世界的形上身,是人的精神生命。而在他们经验里的现象也是一个混合体——一个形与力的混合体。而这具为‘易之本的直立形躯也同时是为形躯所本有或依形躯而有的一切相对性的根源——如屈伸(曲直)、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等。
朱熹注说:无思、无为,言其无心也。2012年7月22日曾写诗悼念:祖脉系恩平,香江育灵童。形就是形身,也就是我们这具能够直着走路、有血有肉的形躯。三生万物——代表万物和意义世界通过根身的座标作用而开显。
而人之自诚是可能的,因为实现它的条件本就存在于我们的命份之中。而德正是在与道平行而又互相涵摄的意义体系里取得其意义结构的。
谦和又儒雅,后学慕风范。道在《易经》理由多层含义。
人的精神生命不仅和肉体形躯不可分,就是和周遭环境的形器也是不可分的。《易经》去古未远(这当然是相对我们而言的),还保留了许多泰古哲学语言的痕迹,《周易》哲学用以处理相对性的语言原是泰古哲学以身起念的朴素语言。无此感通,就如同手足麻木不仁,吾人不会感到麻痹的手足是自身的一部分。后来宋明儒者发展孔子的思想成一体之仁,强调仁者不仅与人类社会感通,而且也与天地万物感通。附注:唐力权先生于二零一二年七月十九日下午二时许于香港伊利沙伯医院病逝,本来计划那年8月邀请他来国学院讲学,惊闻其遽归道山,甚为痛惜。虽然继承了传统道家哲学的真精神,场有哲学乃是一现代人的哲学,它所发挥的哲学精神和形成的世界观乃是植根于现代人在当代的文明格局和生命实存的处境中所孕生的智慧,通过现代人的思想概念和语言表达出来的智能。
《中庸》第二十六章:故至诚无息; 不息则久。根身为道身之本,此乃因人的精神生命是建筑在根的肉体生命之上,原是透过根身的灵明作茧而生发的。
诚与中和合起来正是道体权能朝直用中的道枢观念,乃是儒家辩证法的精髓。以形躯为本的形下根身与形上道身是相离相即的超切关系。
道本的朝直用中是一个无始无终的历程。‘八卦或‘八象并不是八种现象而是‘八方的现象。
但作为一种道家型的哲学,场有哲学究竟与传统道家有一个重大的区别。《道德经》中的道就是原始的混沌,是一切法、一切现象所从出的真因,而一则是天地万物得以开显的核心现象。程颢说:医书以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这就是说以清静之心探索宇宙精微的秘意,但是不要流于索隐行怪,即不要背离人文理性精神,此与《汉书•艺文志》中孔子言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相合,奠定了儒家对《周易》诠释的基本思想方向。
我们知道,《道德经》的思想骨架是以道和德为两柱,以圣人来贯穿,而归本于天道。‘易有太极就是说屈伸进退、动静变化(易)乃是以直立的形躯(太极)为中心、为本的。
因此,道就是现象学、存有论的道与本体论、宇宙论互相涵摄之道。这样的精神生命必然是一个不通畅的、病态的生命。
这些都是立足于场有哲学立场,对《道德经》的现代诠释。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在中国思想史上《周易》为儒道所共尊,其中许多思想也为两家共享,只是各有取舍,有不尽相同的发挥而已。易道是天道、地道,也是人道。四象生八卦:‘卦的原意就是挂,挂在天地之间的当然就是我们四周所开显的现象,在《周易》经传里‘卦和‘象是相通的。二生三——代表暧昧的、有间的、半朗意识(二)凭借根身的直立(三)而明朗化的演变历程。
唐先生解《易》首论易道:易道乃是天地万物之道,宇宙间一切事物莫不涵摄在易道之中、受易道的支配。唐先生从场有哲学的视角对《易·彖传》太和与《易·系辞传》太极两个观念进行阐释,认为这两个观念是等同的:太极就是太和,太和就是太极——太极和太和指的都是道体或场有自身。
迷人哲理宫,智慧开心颜。唐先生对《易·系辞传》里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这样解释的: 易有太极:在泰古哲学素朴的语言里,‘道和‘太极指的原是我们这具能直立走路的形躯,‘太的原意为大,泰古人类以‘大来描述这个直立起来时‘顶天立地的形躯。
心忧斯文坠,负笈去西天。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